凤庆是个有45万人的人口大县,又是缺煤县。人们生活能源历来靠烧柴,每年春耕秋收结束,农民成群结队拿着刀斧绳索涌向山林。多少山头被砍光,甚至连树根都被挖光。加上工副业用柴、建设建筑用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要消耗森林资源41.9万多立方米,其中烧柴就占了87%。植被大面积遭破坏,生态日益恶化,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频繁。
大自然向凤庆人亮出了黄牌!
怀着对扭转生态恶化的紧迫感,县上先是从1973年起抓节燃改灶,把原先大量吞噬薪柴的“老虎灶”改为省柴的双孔进风双锅马蹄灶、碳形省柴灶,全县相继改了9万多户,节省了大量木柴。
但节燃改灶仍摆脱不了烧柴。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烧柴,出路在于推广新能源。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凤庆就开始沼气建设,但直到2000年末的40多年时间全县才建成1801口。进入“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沼气建设作为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项“德政工程”,列入全县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制定了发展规划,抓住市委、市政府把凤庆列为第一个沼气化县建设来重点扶持的机遇,加快步伐,争取“十一五”末建成沼气池5万口,沼气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以率先建成临沧市第一个“沼气化县”。
决心化为行动。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林、水、财政、发改委、扶贫、移民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能源建设领导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县林业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做好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及时调配钢模、灶具,组织技术人员到位。为加快进度,2007年还增购钢模70套,对全县160名建池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确保按工艺要求标准化建池,做到建一口成一口。建立健全了管理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沼气协会,在县协会下建立65个分会。由协会牵头,统筹规划,以村为单位,统一调供水泥、钢筋、灶具,集中钢模,集中技术力量,进行整村推进。协会还进行沼气池管理、灶具使用及维护、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的培训,提高沼气利用率。对已建成的沼气化村,由协会成立服务点,配备必须的沼气材料,同时设一名沼气管理员,负责指导本村沼气池的使用和管护维修。农民群众是沼气建设的主体。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激发起广大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备沙、备料投入建池。每建1口国家补助500元(2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