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豫北的安阳大地寒风凛冽,白天最低气温零下8摄氏度。
在这样寒冷的冬季,露天参观的现场会一般来说已经不再开了。然而当天,全省大中型沼气工程现场会专门安排在安阳召开,不仅开了,而且开得非常成功,冒着严寒从全省各地赶来的与会人员,望着沼气灶上闪动的蓝色火焰很是感慨:“冬季气温低,影响沼气发酵,就是在南方也很难做到全年供气,然而,林州市和安阳县却做到了。”
“我们数九寒冬到农村参观沼气工程,就是想让全省同行来安阳看看,安阳是如何通过克服技术、资金等难题,从而实现沼气工程在农村的跨越式发展。”省能源环保总站站长张述景这样向记者说明他们组织召开此次现场会的初衷。
安阳市农村能源站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全市累计发展沼气用户27.35万户,农户普及率30%以上,直接受益农民达到120万人,年增收节支2.188亿元,全市有35个行政村庄实现了整村集中供气和农户常年用气。
不仅如此,在沼气工程建设、应用等方面,安阳市还连创多个全国第一:一是在生产环节首次应用智能化在线控制系统,二是首次使“隧道式”沼气工程实现了全年产气、供气,三是在全国首次在大型沼气工程投资、管理、服务方面实现市场化运作。这种技术新、规模大、种类全的沼气发展方式被国内同行称作“安阳模式”。
在安阳县白壁镇东街村,记者见到了由农业部沼科所指导建设的竖向推流式大型集中供气示范项目。“这样的示范项目全国只有16个,而对沼气生产环节实现全程监控的,只有我们一家。因为技术新,连德国专家都来参观过。”说这话的是该项目经理李保庆。他告诉记者,2009年在国家和省180万元配套资金扶持下,他又投资60多万兴建了这个每天可产960立方米沼气的集中供气项目,每天可满足附近1000多户居民生活用气。
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2008年开始,安阳县就引导农民在40个蔬菜大棚内建立了沼气池,用沼气灯为大棚补光、增温,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既改良了土壤,又提高了无公害蔬菜品质,目前已成为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示范带动最强、效益最明显的农业综合性示范基地。
林州山区面积大,是传统的畜牧业基地。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这里的“隧道式”沼气工程,已经形成了“(养)猪——沼(气)——菜” “(养)牛——沼(气)——粮”、“生活污水——沼(气)——粮”等多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闻名省内外。而且林州人自己发明的“隧道式”沼气工程增温保温技术,供气时间由原来的每年8个月拓展为全年供气,一举解决了冬季产气不足、产气量低的难题。
就沼气的推广普及而言,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户。
在白壁镇东街村村民张凤珍家,记者见到沼气灶旁废弃的煤球炉上堆满了杂物。指着沼气灶上飘动着的火苗,张凤珍开心地说:“真没想到,我们农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用上这东西,既干净又省钱!”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做饭用煤球,每天需用五六块,费用3元左右,现在用沼气,每天用气不到一立方米,每立方米气1.2元,每天也就是一元钱,一年下来也只有400多元,而原来烧煤球,每年都得1000元左右,等于现在每年少支出500多元。
从沼气发展中受益的还有兴建沼气的投资人。
主管农村沼气推广普及工作的安阳市副市长葛爱美,谈起沼气工作滔滔不绝。她说,沼气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作为农村的一种新能源,它既节能,又环保,还安全,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民增收又开辟了一个新渠道,同时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农村,推动工作最好的办法是示范带动。”林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赵万明说,由于资金、技术等难题尚未解决,2008年前,由于冬季供气不足、用气户较少,投资者积极性不高,每年都要开两次现场会来推动此项工作。但随着中温发酵技术在林州试验成功,加上政府扶持资金及时到位,兴建沼气工程渐成蓬勃之势。2009年上半年,在示范点的示范效应下,全市掀起一股建设沼气工程的高潮,原计划全年的建设任务不到半年就完成了。
建设沼气需要示范带动,使用沼气同样如此。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