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qiweb.com - 关注沼气界发展

投递文章 投稿指南 本站通告:
搜索: 您的位置沼气网 > 沼气技术 > 国内沼气 > 正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改善生态入手

2011-7-20 18:43:56   来源:CCTV县域经济报道   作者:沼气网   【 】 浏览:  评论:1

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改善生态入手

     编者按: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日渐扩大的荒漠化,不断锐减的耕地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原,日益减少甚至灭绝的生物种群,越来越匮乏和污染严重的淡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及相伴生的自然灾害加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也加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地滞阻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近日,在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2011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本报记者  吕天霞  本报首席记者  陈 洋/文   本报记者 王振红/摄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天字第一号的问题。

  但就其产生原因而言,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两类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因生产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与科学处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
    应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

  干旱!洪涝!两个矛盾的极端气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连上演。从农田龟裂、堰塘见底、人畜干渴转为暴雨肆虐、房屋损毁、洪涝成灾、旱涝并存的尴尬境地,再次凸显了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就是要下决心补齐水利这块短板,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如何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怎样提高我国水资源的配置能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说,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水资源南丰北缺的趋势将更加凸显。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同时,极端气候的出现,也加大了南方传统丰水地区发生干旱缺水的风险。

  匡尚富认为,提高我国水资源的配置能力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必须通过相应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和人均水资源量少的问题,同时建设相应的蓄水工程实现时间上的协调,建设适当的调水工程实现空间上的协调。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用水占水资源的比重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经师矫江分析,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资源差别较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很大。在保证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以及畜牧用水的前提下,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说,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优先种水稻;蔬菜和瓜类产量和品质受水条件影响远大于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和资金回报率也远高于大田作物,因此要确保菜瓜果发展;旱田作物土地产出效率低,从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大面积生产应以“深松深翻”等农艺措施为主,增强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农林局的韩慧兰也这样认为,传统灌溉方式的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用工多,强度大,质量差,不利于作物优质高产,加上区域性、季节性、资源性及污染造成的缺水程度逐步加重,作物生产的“水制约”程度加剧,作物灌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灌水方式,推进先进科学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新乡市牧野区水利局的尚德勇建议,要重点推广微量灌溉和高新灌溉技术。微量灌溉主要有滴灌、喷灌、微喷灌等几种,应用于温室大棚、果园和经济作物的灌溉上,几年来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表明,微灌技术应用于棚室蔬菜生产具有显著的效果。高新灌溉技术主要是精量灌溉、保水剂的应用和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近几年,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作物水分实时监测、自动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精量灌溉是温室生产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空气中的水分灌溉就是通过一定的设施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直接供给植物利用或汇集到蓄水池中以供供给之用,但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实用性是今后着重解决的问题。

  “要深入科学研究,提高用水效率。”矫江认为,科技是生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涉及经济、技术和推广等多方面,只有通过政府科学决策、合理投入资金、技术有效支撑和群众广泛普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需要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科学的研究队伍,做全面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完善投资建设论证制度、研发先进的节水技术设备、规范节水灌溉生产技术体系、发挥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和建立用水节水组织管理制度等,是今后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增加水安全意识,自觉节约用水。同时通过有效的计量、监督和法制管理等措施,加快水资源商品化进程和推动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土壤退化严重,污染日趋加剧
    耕地地力建设势在必行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最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通过质量的提高来缓解数量不足的矛盾,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改善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展了以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由于长期对地力建设重视不够,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安徽省农委研究员、博士李爱青表述了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

  高产田面积下降,中低产田土比重扩大。各类非农建设占用了大量城镇周边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高产稳产农田。尽管各地尽了最大努力,做到耕地面积占补平衡,但新开垦的耕地由于土壤熟化程度低,交通不便,基本上是中低农田,导致高中产农田比重下降。目前,我国中低产耕地已超过65%。

  施肥结构不合理,土壤营养比例严重失调。由于长期“重化肥、轻有机肥”,使我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重氮肥、轻磷钾肥和微肥”,造成土壤中养分不平衡,我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

  土壤退化严重,耕地污染日趋加剧。我国耕地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耕层变浅、土壤酸化和污染等。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初的11600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67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39%。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部分耕作层逐年变浅,目前长江流域不少稻田土壤耕层厚度只有13—16㎝,与高产稻田土壤要求的耕层厚度16—20㎝,相差3—4㎝。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工矿企业“三废”直接或间接向耕地排放,加上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地膜残留等,都造成耕地污染。近年来,部分地区禽兽废弃物对耕地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已居农业污染源之首。未经腐熟的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排水沟和周边地区,造成流经区域和周边地区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耕地合计约有1.5亿亩。

  面对上述诸多耕地问题,李爱青提出了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加强组织领导,将耕地质量管理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设立全国耕地质量与管理活动年,并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我国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一定程度修复。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耕地质量建设应坚持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鼓励企业投资的方针,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每年从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开垦中安排不少于10%的资金,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要对开发、整理的新增耕地加大地力培肥建设,防止“占优补劣”,确保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适当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扶持有机肥料产业发展、进一步实施平衡施肥行动。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的动态管理,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还要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加强质量管理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行为,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

  做好耕地质量建设离不开科技。李爱青建议,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土壤肥料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土壤退化与防治、污染耕地修复与防治、新型肥料研发与施肥技术推广、土肥技术标准制定、耕地质量检测和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土壤肥料科技成果转化。
  
    盲目追求高产出超量施肥
    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
    合理化、减量化施肥迫在眉睫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中国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化肥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由于片面追求高产出而去盲目超量施用化肥而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造成土壤酸化,固粒结构破坏,土壤板结,保肥保水的能力大大降低,从而改变土壤性状,降低土壤肥力,降低了作物产量,产生追施化肥的恶性循环,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诱因。

  过量施肥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广泛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密切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化肥施用给环境带来危害,而另一方面农户化肥施用已经过量。为了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使农民合理施肥,减少农户化肥的用量。”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说,目前,我国农民化肥施用不合理,部分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农业推广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民多施肥。

  张林秀认为,如果想控制化肥施用水平,必须调整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的方向,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合理施肥信息,规范化肥市场的环境,通过环境立法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农民施肥行为等多方面入手。

  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利于帮助农民合理施肥从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水平。张林秀说,需要通过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来进一步向农民传播有机肥与化肥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农民在实际施肥过程中将两者合理配合使用,避免重复浪费而造成双重污染。

  “低质化肥的泛滥不仅会令农户受害,也会令农户在长期过程中养成过量施肥的习惯而造成更大的社会环境损失。”张林秀认为,规范化肥市场环境能减少低质化肥的流通,这相当于提高市面流通化肥的肥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施肥强度。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化肥产供销方面的监管力度,规范化肥市场,杜绝低质化肥的泛滥。

  张林秀说,许多国家通过环境立法来控制化肥施用,我国也应当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制订有效的法律,针对农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洪业应认为,要解决化肥对土壤的破坏,就要改善现有肥料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配方肥料和作物专用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另外,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也采取源头控制的对策。其核心特征为依靠农业科技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来替代原有技术,并通过鼓励农民自愿或通过政府奖惩措施,推动农民采用新的替代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减少农田和农村地区的氮、磷径流和淋淋溶。

    保护生态,摆脱对化石
    燃料过分依赖
    发展能源农业潜力可期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气候变暖则是生态恶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与此同时,近百年里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cm。

  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化石燃料燃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过高所致。所以各国都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焦点放在能源环境领域,尽可能采取合理有效的能源战略和政策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一条应对气候变暖的根本出路,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郭鸿鹏认为,这条路就是发展能源农业。

  郭鸿鹏说,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发展能源农业是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缓解能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结合点,可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我国能源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郭鸿鹏对我国发展能源农业前景看好。我国农业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如甜高粱、薯类、甘蔗和油菜等,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如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据统计,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生物有机废料,因此中国可以用生物能源代替10亿吨煤炭。

  近年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价格不断攀升,其资源逐步枯竭的“前景”也略显端倪,化石能源使用使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亦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同时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能源农业势必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郭鸿鹏说,目前,燃料乙醇、沼气工程、生物柴油和秸秆技术等相关的能源农业技术已经具备很好的商业化技术条件,与此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能源农业技术会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家为鼓励能源农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补贴措施。例如财政拨款建设农村沼气工程,以及对燃料乙醇项目的补贴等。国家还颁布了2010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案强调了发展能源农业,这是能源农业发展的根本法律保障。

    高碳投入、高污染生产模式
    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损害
    欧盟低碳农业经验可鉴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所副研究员俞美莲对欧盟低碳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可借鉴欧盟低碳农业发展的一些经验。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俞美莲介绍,欧盟已经开始有关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并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与近20年来欧盟以及荷兰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和农业生产实践的不断改变密切相关,根据荷兰有关统计,1990—2004年,荷兰每公顷氮肥的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磷肥减少了一半,氨气的排放减少了一半,这些都对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起了很大的作用。

  欧盟农业联盟强调农业、林业在收获能源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生产生物能源,可以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能源。能源作物、农业中来的生物残渣和粪便,可用来生产生物燃料和沼气,而多年生的能源作物和森林生物量可用来生产热能、电力及生物燃料。

  此外,欧盟也鼓励农业、林业部门生产工业原料,如聚合物、润滑剂、表面活性剂、溶解剂量、纤维,有助于减少对石化源产品的需求,既能实现减排目的,又能为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生态体系提供机会。

  俞美莲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渡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过去数十年的高碳、高化学品投入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这种高碳投入、高污染生产模式必须得到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受害程度严重,是世界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并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欧盟国家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Tags: 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改善生态入手  
责任编辑:zhaoqiweb.com
  • 各省沼气导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