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qiweb.com - 关注沼气界发展

投递文章 投稿指南 本站通告:
搜索: 您的位置沼气网 > 新闻资讯 > 业内动态 > 正文

生态加产业 和谐到彝家

2014-2-18 20:53:23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晏洁 曾仲文 梁波 黄国琴   【 】 浏览:  评论:0

     斧头换锄头,保护兼节约,绿色满山坡;乡村变果园,生态加产业,和谐到彝家。

     这是记者曾经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看到的一副对联。姑且不去考证这幅对联的完整度,细看当地山头披绿、果林成片、屋舍整洁,便知对联的书写发自肺腑。而这幅对联中展示的农村新景,部分得益于我市在广大农村实施的沼气工程。

     农村沼气工程实施的十五年来,攀枝花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市农牧局农村能源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7 万口,占全市农户的64%,占适宜建池农户的86%。1口户用沼气池1年能产生经济效益1000至1500元,沼气已成为攀枝花农户的“福”气。

     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攀枝花在沼气建设中,还配套实施了“一池三改”,高寒山区的农户每天能洗上热水澡,房子也不会被熏得黢黑黢黑的了。乡村更美更富了建沼气、养肥猪、种果树,三年翻修老房子……在采访中,记者不时感受到沼气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社区,找到了当地的“沼气之星”——杨新民。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养猪10 多头,利用沼气做饭、沼液和沼渣种植10 多亩芒果,一年收入10 万多元。

     58岁的居民何德才说:“用沼肥土壤松软不板结,果树不老化,还能杀虫、增产。”以前,该村农户是土坯房或木板房。后来,大家在荒山栽上了一片片芒果树,并用上沼肥。现在,家家住“别墅”,人均收入近万元。

     “以前早上砍柴烧一天,现在做饭拧开关。”居民程洪伟对记者说,有了沼气,多养猪,变废为宝增收入;沼渣做苗床,沼液喷施秧苗,发展生态农业,增产又高效。

     混撒拉社区,是个彝族村寨,经常游客不断。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说:“通过沼气推广,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游客青睐,村民收入增加。我们还在新村建设中,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

     社区游客接待中心管理人员说:“接待中心一次可接纳100多人住宿、300多人就餐,常有成都、重庆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混撒拉过冬的成都“候鸟”殷大爷告诉记者:他是这里的常客,冬季来烤烤太阳,节假日享受农家生活。

     “游客有喜欢住楼房带卫生间的,有喜欢住木板房感受民族生活的。”李德说,现在村里的农家乐爆满,有的农户通过发展乡村游,一年能挣到10多万元。

     王正民是大龙潭乡大龙潭村村民,2003 年,取得了国家劳动部和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3年前,他成为了大龙潭乡的专职沼气生产工人,并成为仁和区沼气协会的副理事长。十多年里,他已经指导修建了上千口沼气池

     “我们家的沼气没出过问题,现在用得好好的。”赵愿是大龙潭乡干坝子村村民,5年前他家修建了一口沼气池。但使用中也遇到一些烦心事。比如说,灶具电子打火器坏了,由于配件难寻,他便用打火机代劳。据他介绍,村里农户基本上都是这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乡上有个专门卖沼气配件的门市,价格很便宜。不过很多村民都认为打火器没必要换,反正炉子还可以用。”用明火点沼气灶,这一安全隐患让王正民忧心。

     大龙潭乡一共有11个沼气服务点,由于沼气维修工人不能固定时间在店内坐班,11个店都已经改作他用。其中一些服务店办公室,成了村中存放杂物的储藏室。村民沼气出问题,一般都直接打电话给王正民。收到村民的电话,王正民就会带上工具,骑上摩托车赶到现场。

     但让王正民无奈的是,他经常赶到现场后,发现只是某个螺丝松了,扭几下就好了。“这种情况很多,有些人家还离我十几公里远。骑摩托车过去油钱都是自己贴,为村民服务我肯定不能收钱。”

     王正民说,为节约成本,村民打电话给他时,会先在电话中详细询问情况,然后告诉村民如何处理。“区上和乡政府也经常组织人到村民家里进行培训,简单的问题我说说村民也能处理。”村民说不清楚的问题,或者王正民觉得需要到现场察看时,就骑上摩托车立马赶去。

     严把使用安全关

     1月10日,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村民李祥华在自家屋后的沼气池边忙活,“要过年了,家里喂的4 口猪都杀了,池子里的原料不多,这两天没得啥子气,检查一下,看看漏不漏气。”问及沼气的使用,李祥华说:“用了这么多年,安全又省钱。”

     与李祥华说法一致的还有永兴镇湾塘村的黄耳贵。黄耳贵对村里沼气池一清二楚:“282口,全村282户人家,家家都用沼气,干净又省钱。”黄耳贵说,村支两委对沼气池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每年都像宣传计划生育一样宣传沼气安全使用,县上能源办的各种资料、管理维护方法,都第一时间传达给村民。

     记者在盐边县农牧局能源办了解到,全县现有沼气池3.5 万口,主要集中在二半山区以下及北部河谷地区。目前,有少量的沼气池未使用,主要原因是一些已建沼气池的农户,家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家中没有养猪,沼气池没有原料,不能产气;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由于农村养殖方式的转变,造成农村散养户逐年减少,肥源不够。

     对于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县农牧局能源办主任王海翔认为,主要有沼气池裂缝、沼气池漏气、沼气池每两年一次的池底固体废物清除。“这些问题一般都必须由专业人员处理,特别是沼气池每两年一次的池底固体废物清除,必须要有专业人员在场,但村民大多都是自行处理。”

     记者了解到,在2005年盐边大面积推广沼气使用之前,从省上请来了专家,专门培训了80名沼气生产、维护人员。这80名人员通过考试,拿到了由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盐边县沼气用户分散,沼气服务体系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尚在从事沼气建设、维护的人员仅有20 余人,主要分布在北部片区,南部片区仅有5人。

     对于未来沼气发展,王海翔告诉记者:“今后一个阶段,盐边县的沼气建设将由重建轻管向重建重管转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养殖小区、种植小区相结合,形成‘果—沼—畜’模式,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目的。”探路服务管理新举措2013年,米易县新建农村沼气池800 户,总投资400万元;完成1500户旧沼气池升级改造,共投资120万元。全县目前已经建沼气户约3.7万户。

     据米易县能源办主任肖应华介绍,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沼气使用也遇到一些烦恼。例如,部分农户住进了小楼房,不再养殖家畜,没有原料,不能及时投料,产气不足。维修服务方面,持证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最小的已有四十七八岁;持证人只有在建池时能领取一定的建池费用(包括一年内的维修),第二年后农户要维修就得付钱,但技术人员没有工资,有时一个小零件坏了,技术人员也得跑几里路去换一个几块钱的零件,导致农户改用电磁炉等。

     对此,米易县正积极探索沼气服务管理新举措。

     我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分析道,从农村来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家庭养殖减少,沼气池缺少资源支撑;同时,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学校、福利院等人口相对集中区,对沼气池需求呈上升趋势。

     采访中,我市不少沼气池后续服务人员建议,提高待遇,尤其是给予交通、通讯等补助。有了待遇保障,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一个技工可以维护500 口以上沼气池。否则,难以做到服务到位。

     也有养殖大户提出,沼气免费联户供应亟需配套措施。他们认为,沼肥免费提供给村民,没有任何风险;沼气免费供应也可以操作,但沼气集中供应中存在着安全风险。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说,为使农村沼气池建设良性发展,上级有关部门应多举办评先、评奖等活动,提高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Tags: 生态加产业 和谐到彝家  
责任编辑:zhaoqiweb.com
  • 各省沼气导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