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10月27日电(记者徐冰、王志)在日前举行的2008年首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上,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打造出生物质能源生态的新模式。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产量约6亿吨,但目前主要被当作生火做饭的柴草烧掉,不仅能源利用效
率很低,而且产生大量烟雾,严重污染空气。
记者从博览会上了解到,秸秆气化是指利用农作物秸秆、木屑、稻壳等各种可燃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的能量转换过程。秸秆是由碳、氢等元素和灰分组成,当它们被加热,只供应少量的空气时,发生热解反应,使碳、氢等元素变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产生的秸秆燃气通过输配管网输送到各个家庭。
记者在模拟现场看到,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输送机送入气化炉中进行热解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燃气所带的灰尘和焦油等杂质,冷却到常温后由风机加压后送贮存柜,经燃气输配系统后送到用户家中,可直接用于炊事和采暖。
据了解,目前青岛市已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4处,年供气量597万立方米,年利用农作物秸秆4000余吨,使2700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专家介绍,使用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产生的可燃气体燃烧后没有空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